阅资料对比才发现这是大师当年学习绘画时候的作品,在背面不起眼的地方有他的署名。
有这段故事加持,这张素描在舒富比拍卖行拍出了三千万美刀的高价,足足两亿华国币。
当时在马家内部也掀起一阵去欧区淘金的热潮。
可惜那些人大多没有经历过系统培训,只能分得清油画、素描、版画……
再进一步的完全无法明白。
也有几个老家伙从欧区高价收回来几幅中世纪作品,经过鉴定发现是普通人留下来的画作,没有一点价值。
前后搭进去几百万都没有效果,后来才慢慢绝了心思。
这在马敬伦眼里都不叫事。
从他进入鉴宝一行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学习,别的鉴宝师可能分不清这些西方的古董和艺术品,他可是不会错漏的。
想到这,眼神又落在楚辞挑选的大理石雕像上面。
一个站立的人像,样子有些眼熟,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不过……马敬伦也没有心思多想。
雕刻是西方雕塑艺术品中价值最高的一种,往往一件完整的雕刻作品的价值就能上亿。
可是雕刻这种东西的价值和大小深深相关。
几年前,被誉为欧区雕塑三大支柱的罗丹的作品《永恒之春》,就因为是小型雕塑,在拍卖会上也只拍出了2040万美刀。
比起大型雕塑来说简直是白送一样。
毕竟欧区十大雕塑随便哪一个拿出来都是价值几亿的存在。
眼前这个残废石雕不过四十厘米高,底座也就一尺见方。
就算是大师作品,也不可能卖上高价。
何况还是无名之辈的作品,和自己选中的黄金首饰相比简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马敬伦冷哼一声看向摊主:“怎么不说话了?哑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