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后,日军前锋一部开始强渡修水,向驻守永修的国军扑来,南昌会战序幕就此拉开。
接着,日军主将冈村宁次来到前线,亲自指挥炮兵轰炸国军阵地。修水河边的国军堡垒被削平,日军展开强渡。国军集结了多门山炮组织密集火力,以阻挡日军的舟艇靠岸,先后击沉7艘汽艇。
国军还发射漂雷,成功阻止日军舟艇靠岸,然而,狡猾的日军后来从农民家里抢了几十头水牛,赶往水中心引爆了水上漂雷。第二天,日军全军顺利渡江。
突破修水防线后,日军兵分两路,直逼奉新、安义。让日军喜出望外的是,在纵深200多公里的区域里,中国军队居然没有设置一条防线。
通往南昌的公路建设比较发达,大多是国军“剿匪”时修造。冈村宁次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大胆使用坦克与炮兵突进。于是日军机械化攻击纵队如鱼得水,长驱直入。
日军通过空投燃料补给,坦克兵日夜兼程,实施“闪电战”,直扑南昌。守城的中国军队猝不及防,第二天就失守。
可以说在战争初期日军的情报等方面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这一点远不是中国军队所能相比的,但战争开始后,日军的情报水平却没有明显的提升。
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对当面日军的判读有了明显提升,没有特别荒诞离谱的地方,这主要得益于根据日军尸体上搜集的部队信息、文献材料和审问战俘。
而日军在战争开始前就做了大量的情报工作,派出大量人员,使用各种身份和不同方法和手段,了解中国军队的信息,这使得双方在交战前对对方了解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除此之外,中国方面的失败还在于武器质量、士兵素质、后勤的补给等方面存在问题,从指挥上看,中国方面的最高指挥官蒋过于怀疑基层的执行力,罔顾当时的不利局面,胡乱指挥前线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