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报的日期上来看,这份战报是六天前的,也就是说,连送达战报都比以前晚了两天,足见宣慰军已经深入的太远。
现在的崇祯皇帝,最担心的就是突然收到战败的消息。
在那种环境当中,只要一战不利,立刻就是万劫不复的局面,整个宣慰军将不复存在,到了那个时候,刚刚出现没有多久的大好局面就会被彻底断送。
当初,袁崇焕曾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事实证明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平辽之事,宜缓不宜急,操切之间根本就无法解决,有了袁崇焕的前车之鉴以后,崇祯皇帝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为了维持大明朝的体面,为了缓解日渐枯竭的财务状况,同时也是为了大刀阔斧的推行新政,这个错误不得不犯。
现在的崇祯皇帝,既希望能够在辽事上快速打开局面,又知道这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完全就是两难的选择。
袁崇焕说“五年平辽”都被认为是天大的牛皮,现在却指望一战而竞全功,朝廷上下都是这样的心思。
这些个大臣们能怎么说?
要宣慰军撤回来?
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到时候一定会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蒙古“友军”会怎么看?会不会暴露出大明朝外强中干的本质?
要宣慰军继续前进?
那更加的不现实。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因为深入的太远,宣慰军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有一个惊天打败的消息传过来,这个责任谁能担负的起来?
所以,没有人说话。
当崇祯皇帝把目光转向周延儒的时候,身为内阁首辅的周大人就知道自己必须站出来说点什么了。
当初,一力催促宣慰军尽快出战就是出自他的手笔,而“正守奇功”的战略也是他提出来并且负责执行的。作为内阁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