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行弟子礼。”
要是别人这么讲,或许其他人会认为这个人在攀附权贵。
可放在一向人品过硬的荆睿思身上,大家却丝毫都不会怀疑。
特别是当他们摇头晃脑的读过了《师说》之后。
不仅仅是荆睿思,这一次好几位士子们的“领军人物”,回来都对柳铭淇的夸赞不遗余力。
这使得柳铭淇的圣人名声再次飙升的同时,也牢牢的压住了柳铭观的名头。
宁王本来是虚怀若谷、温雅多才的设定,可现在和人家柳铭淇的圣人设定一比,顿时觉得差得很远很远。
如此的差距明显,让有志于把自己的追封列入皇帝范畴的礼王,很是有点不爽。
平日江南才子的领袖——狂生巩渊,这一次没有参与进来。
原因是他早就趁着一年之中最后的大运河航运时期,离开了京城。
巩渊身上携带着十万两银子的银票,外加带着二十多个从裕王府印刷工坊借调过去的工匠师傅。
当然也少不了一张柳铭淇手写的报纸。
这跟小时候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一样,柳铭淇写得手软,根本不是回事儿。
作为初版的报纸,他还没有细分得那么厉害,只是给巩渊写了两张单面共十六版的版面,也就足够了。
字体也不用太小,大一点无所谓。
虽然因此刊登不了多少内容,但这可是以后会做成日报形式的呢,你写那么多不怕没有素材?
反正现在即便是江南,那些识字的人还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人们最多只能听报纸评书,十六版的报纸够读很久了。
……
俗话说,有人欢喜有人愁。
这些考完了殿试的贡士们,除了赞扬德王之外,他们另外还有事情做。
江南曹家曹素评做的愚蠢事儿,根本就不可能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