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事必须得兵部管着才行。”
“正是。”
“吴兄此言大善!”
汤玄策听的想拍桌子骂娘,这都是写什么傻逼论调。连最基本的事实都不顾吗?
方才的好心情被搞的极其糟糕。汤玄策会了账,气咻咻的坐船去报社上班。
金陵这边的风气很不正常,他要以笔为剑,改变这种观念。
…
…
金陵城中针对书生们的谴责、施压,并没有起多大作用。话题始终是高度围绕着魏国公的奏章上。
文武之争,有时候就是那么的无聊。但其实可以看做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碰撞。
明中期时文官集团的力量早就急剧的膨胀。这时候,有人想要动生员们的“权利”,自然不会得到支持。
对于武臣们来说,唯一的利好大概是张昭业已“一统江湖”,军方上下只有一个声音。不像文臣还有一堆山头。
金陵城中的纷争如此。而在扬州城中则是另外一番场景。
扬州城本地的缙绅大族于家的头面人物致仕的湖广左参政,两榜进士于伟诚在午后时分,邀请李巡道至府中小酌。
清秋时节,风吹过就是一地黄叶。精美的江南园林之中,小桥流水、怪石嶙峋。
于伟诚将近六十岁,一身布袍,头戴璞头,颌下一缕长须。显得清廋矍铄。
“李大人,还请你在张使相面前美言几句啊!我那侄孙也是受人蛊惑呐。”
寒暄之后,于伟诚径直提出要求。
张昭明天见李巡道,意思已经传达。于家这里自然也是知道。
李巡道心里一阵苦笑,这是我美言就能办成的吗?读书人闹事是什么性质?看看真理报最近的“批判”文章!张使相八成是要下重手的。
若非他先下手为强,扬州这边的局势恐怕一发不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