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大波。一方面是张昭的“名人”效应。这个效应不仅仅是大明北直隶街头巷尾的老百姓知道他,还表现在朝堂中的地位上。
另一方面则是奴儿干都司的叛乱引起朝廷的注意。虽然只是小股的叛乱,但历来这种事都是很敏感的。
譬如:大明西南地区经常有土司叛乱,其规模有多大?还不是小的很。但一经确认,朝廷大军就会进剿。
如果正好赶上大明的文官重臣在当地坐镇,那更不消说,必定是大军压上,迅速平叛。
所谓文官重臣就是大明官场的潜规则。大明朝对北虏,在明中期时还是武将主导着军事行动。
譬如平江伯陈锐、保国公朱晖,他们都是配大将军印出征。虽然有文官总督、太监监军随行,但基本的作战方针还是他们说了算。
而在大明的南方,那就是文官主导所有的军事行动。文人不知兵,这确实是普遍情况。但是大明的人口多啊,总会人才辈出。
譬如:弘治年间的秦纮、王轼。接下来还有王琼,王守仁。
这都是历年来大明南方的文官重臣。一旦有兵事,大明朝堂绝对是众口一词,让他们率军出战。而这样的文官重臣,同一时期都只有一个。
像秦纮于弘治十一年辞官,才有王轼冒头。弘治十三年,王轼由南京户部尚书,兼任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灭掉米鲁贼。正德年间的王琼调任兵部尚书之后,他举荐阳明先生领兵。
…
所以,张昭的奏章抵达京师后动静很大。
不管朝堂上的舆论,还是报纸上的舆论,大明京师没有人把建州女真苏护部的叛乱视为心腹大患。
这怎么可能呢?
此时坐镇辽东的可是大明第一名将:新秦伯张昭。而且,他麾下带着新军营三个团。
别说建州女真苏护部叛乱,整个建州女真、外加海西女真叛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