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说的透彻点,就是他们是批奏章的,要他们协调、纠集各方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他们搞不定。
(当然,大明的辅臣都是天下最顶尖的聪明人。有例外的。譬如,太岳相公)
所以,弘治皇帝会倚重办事的大臣。事情总要人去做的。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弘治名臣!
其实张昭也是这种制度下的受益者。如今弘治皇帝就非常倚重他来处理军务。
张昭办事的能力比文臣们经常念叨什么“军务十条”、“边事疏”要强得多。
而这恰恰就是刘大夏和张昭不对付的根本原因。张昭以后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身份侵占了兵部尚书的权限!兵部尚书才是大明朝的军中一哥啊!
这刘大夏如何能忍?
…
…
弘治皇帝不吭声,张昭也不客气,上前踏出一步,质问道:“光天化日之下,走在京师的道路上却被歹人掳走。天子脚下,连白天走路不安全了,这是小事?那请问在刘兵部眼中,什么是大事?”
刘大夏在御前的站位,比张昭靠前,当即侧过身,对着张昭,他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沉着脸,不疾不徐的道:“京师两三百万人,每失踪一个人,就说明京师不安全吗?朝廷设有司,就是为处理各种事务的。你小题大做,蛊惑君上,想要干什么?”
张昭的奏章被票拟,内阁的意见,或者说首辅刘健的意见认为张昭的处理意见是:借题发挥,小题大做。不如,镇之以静。
但是,弘治皇帝却偏偏召开御前会议来商议此事,弘治皇帝的态度可想而知。
在场的每一个人是官场小白。这种“送分题”谁不会?刘大夏直接指出张昭居心不良。
蛊惑君上,接着再扣扣帽子,搞不好就会群起而攻之啊!这个念头,书浮现在乾清宫西暖阁中的一众大佬中。姜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