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见大家回应的这么冷淡,就有不称意。“我说……”
“您呐回去说,我们这下棋呢,没时间听,您呐那边凉快那边儿待会。”冯大爷就点不耐烦。
“嘿!我可都是为你们好,不识好人心。”他愤愤的说了一句就离开了。
……
“老同志,有渔夫的《山遥路远》卖吗?”年轻人进了店就问柜台上的老同志。
“不好意思您嘞!这书本店真没了。您要是想要明儿个请来早,……不瞒您说,今儿个您是第…我也不知道多少位来问的了。”这老板挺和气,开书店的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涵养。
“我说老板您怎么就不多备点存货,现在……咳!明天你确定有这书卖。”这年轻想说些别的,又想想自己的身份,不能随便大谈黄白之物。
“您放心,一准有,前提是要交订金一元……我这儿店还是这价,5.5元。”
这句话说出来就十足的商人做派了,八十年代一本书的书价普遍是一两块,也不是没有高价的书籍,比如舶来品价钱就很贵,还需要外汇券才能买。
“老板,这定价不是四块吗?什么时候涨的。”他也不关心那一块钱的订金,而是实在关心这多出的一块多钱。
“还什么时候涨的,这书的价钱您出去打听一下,都有八块的价,没办法。要搁两个月前,您出四块这书您随便挑,现在可不行,火着呐!”
老板也是不国字号店,私人多少要挣钱。
看这买书的年轻还有点犹豫,又接着道:“您要是嫌贵可以去新华书店去买,那儿便宜,4块,就不知道您能不能买着。”
这年轻人也许就是出于喜欢渔夫写的书,咬咬牙,交了订金。
老板也给开了一个他们书店的交易条子。
待年轻人离去,“这年头还是当作家好啊,不出门就把钱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