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直接性模式的改变,会让飞机状态调整过程中过于僵化,也和外形设计中各个不见,根据风力、风向自动调节的功能产生冲突。
所以必须要设计出三个模式,一个是智能自动控制系统,一切都让系统做计算,让飞行员操作变得更加简单。
一个是嵌入模式形态,固定几种最常用的模式。
最后就是应急手动控制模式。
在控制系统出现问题,或者处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飞行员可以选择进入手动控制模式,固定外形几个部件的位置来应对。
想要最大化发挥战鹰-1的性能,还是要依靠智能控制系统。
赵奕连续很长时间,都在做智能控制系统,他有种找回‘老本行’的感觉,他最初的成就就在计算机算法上,新的智能算法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算法的难度相当高,甚至不亚于破解世界数学难题。
不过赵奕的研发生活相对还是很轻松,因为他没有办法紧张起来,最大的限制还是来自于学习币,学习币基本消耗一空的情况下,他都是积攒一点日常币,再抽时间做一点有难度的算法研究。
虽然在赵奕来看,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速度很慢,实际上,只是相对于他自己的速度,完成的时间并不慢。
年后三个月时间左右,他还是完成了所有的代码,并使用《监察律》进行检测,还调试运行了一下,发现没什么问题就可以结束了。
于此同时。
战鹰特研小组的人,乃至于战鹰组,包括袁海涛、周庆等人,因为长期和赵奕一起办公,也知道他具体在干什么。
他们是外行人不懂。
雷勇和鲍恩红就有点了解了,他们知道赵奕具体在做什么,也对赵奕的能力水平有信心,但考虑到战鹰-1设计中,有好多需要智能调控的部件,他们觉得研发需要的时间很长。
他们私下讨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