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似乎有点复杂,简单来理解,就是源代码每一部分程序后,都会添加一部分纠错编码,来检测信息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缺失等问题。
纠错编码发现了错误,就会自动去纠正过来。
纠错编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信息传输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字符包丢失的情况。
比如,一条信息:1234567890。
当传输到终端的时候也许就会变成1234560,789三个字符直接丢失了。
这时候纠错编码的作用就体现出来,编码会以运行程序的方式,自动检测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发现了问题就会及时的更正、添加。
纠错编码的存在就保证了传输的安全、完整性,也会让信息能够以多元的方式传送,而不怕过程中出现太多丢包现象。
以上的解释就差不多能知道,纠错编码的工作量有多大了。
首航的计算机院士是负责这一块工作的,他已经设计好了纠错编码的框架,会议要做的就是分配工作,把一部分功能代码分给这个人,把一部分功能代码分给那个人……
等等。
在分配工作结束以后,就是讨论研发过程中信息的共享,因为整体是做的一个东西,他们需要团队进行合作,代码之间必须要有对接,有信息共享。
会议召开的十分顺利,唯一特殊的就是赵奕,他听着都快睡过去了,因为整个内容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刘佟恩邀请他过来,是说想让他提意见,可整体框架都做好了,等于工作都已经安排好,分配上也没办法提意见。
好在会议还是有收获的。
【额外的休息,学习币+2。】
【额外的休息,学习币+2。】
【额外的休息,学习币+2。】
系统提示实在太意外了。
“原来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