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从小就从事代替这一行,最终连自己的事,都需要请别人帮忙,例如给孩子开家长会。
这部影片思考了很多东西,“身份焦虑”,“沟通本质”以及“人生意义”。
电影是完全反驳了“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和康德的理论有些接近,不过这里对哲学理论就不展开讲了。
很多人都猜测,《代言人》将会是《泰坦尼克号》最大的敌人,因为前者也有八项提名,且大部分都重叠。
媒体讨论得火热,好莱坞的导演们也态度各异。
裘德反应很大,他是美利坚的一名独立电影人,也获得很多独立电影节的奖项,他就看楚舜不顺眼。
为什么不顺眼?这还用说,他辛辛苦苦拍戏二十年,连一两千万美金的拍摄费用都凑不齐,结果楚舜一部电影四个亿,你说他顺眼吗?
再来,好不容易拍摄好,票房不到五千万,《泰坦尼克号》快三十个亿,谁能受得了?
“奥斯卡居然给了十三项奖项。”裘德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篇文章发布上去,大致内容是在说奥斯卡金像奖越来越失败。
他真不是第一个,楚舜基本上是成为美利坚独立电影人的一个公敌了,其实可以理解美利坚独立电影人,和商业片电影人本身就走不到一块去。
地球上爆炸贝经常想不开想要拍摄些有意义的电影,也就是被独立电影人给骂怕了,当然也没有太大的直面冲突,因为有好莱坞导演协会压着。
独立电影人经常有人说,但它定义实际是有些模糊的,准确来说是“独立制作电影人”,因为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度,往往是拿着制作计划找合适导演,然后再安排演员,如此一来剧本就并非导演想表达的事。
因此独立电影人并非是不要别人投资,只是不要别人干涉,甚至于演员建议也不行,要保持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