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树,因为不用拼接,这些大树加工出来的船板,等于是歪打正着起了龙骨的作用。
而李素希望的,则是工匠们要刻意去设计龙骨框架,形成常例。造船的时候在船底纵方向上,不但要铺设“主龙骨”,还要铺设跟主龙骨平行并列的“旁龙骨”,再用垂直交叉的“肋骨”把主龙骨和旁龙骨连接起来。
这样的造船水平基本上就达到唐宋和同期阿拉伯海船的程度了,长宽比做到五倍以上也不怕被狂风巨浪折断船体,船体修长流线型之后航行速度自然也快,乘风破浪更加省力。
历史上造船的龙骨技术,最早还是北欧的维京人诺曼人在8世纪初发明的,用在“维京长船”上,相当于东方的唐朝中前期。不过维京长船没有甲板没有船舱,就是个敞篷船,在维京人之后没多久,大唐和阿拉伯人就各自独立发明了龙骨技术,而且造出来的是有多层船舱的船。
到此为止,在李素的方向性指点下、工匠们的自行琢磨下,糜竺家的船厂可以造出有水密隔舱、龙骨结构、稳定鳍面的大沙船,最大吨位也可以从四百料再往上涨。
目前李素坐的是六百料,但将来在龙骨船指导思路下继续放大,八百甚至更大的船也没问题,这就已经比遣唐使时候的船还先进了,跑跑邪马台或者身毒国、林邑国毫无问题。
谁让李素自己不太懂造船呢,他只能提供指导思想,让工匠们潜移默化地“日拱一卒”,用上几年时间去钻研进步。李素最多事后给工匠们一些激励,再设法把他们的造船技术形成图册、雕版出书,将来天下太平后推广免得失传。
……
船队在僰道装好了大量的盐和铁器军需后,一天之内过江阳,又一天就到江州。李素继续催稿王粲的《英雄志》,最终拍板印刷。
蔡琰则趁着夫君催稿印书的时间差,去几个月没见的父亲那儿膝下尽孝几天。蔡邕毕竟是巴郡太守,职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