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矛盾。
逐渐把人与人的矛盾,转化为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矛盾,把大汉从末路上带出来。
从最终爆发的反抗节奏来看,也是从李素的治蜀方略中生产力得到更多发展的郡选择了支持,只有那些得益很少的郡才建议比较多。既然如此,继续发展生产力,就有可能赢得全面支持。
而相比之下,关于人的改革,也就是人事制度或者说选官制度,才是任何时代都一样难的存在。
如果李素今天要搞的不是租庸调制,而是什么科举制或者九品中正,引起的争辩激烈程度肯定要强上十几倍,而且哪怕他可以在生产科技上开挂也压制不了这种争辩。
因为汉末的人已经很理解“人事选拔是一场零和博弈”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钱可以变多,官不会变多,或者说官乱封就会贬值,别人容易做官就等于你不容易做官。
秦朝初建的时候几乎要有灭国之功才能封彻侯,到了汉初就贬值了,东汉更贬值,现在相比于秦朝已经算烂大街了。
这也是为什么李素建议刘备的改革,一定要先从钱开始,钱彻底搞定了才能动人。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变法一定要先挑软柿子立威。
有了这样的心理建设之后,李素再面对现在这种程度的提意见,心态才更加平和。
这才哪到哪呢,咱要有容人之量。
……
第二天一早,李素跟着刘巴,非常正式而又礼数周全地来到汉中王行宫。
广汉郡和新划的汶山等地的“公车上书”代表官员,也已经在大王面前,准备正式辩论,畅所欲言了。
这是一场很正式的辩论,大家都是对事不对人。
李素到了之后,刘备也不跟他套近乎,而是很正式地询问:“右将军,犍为郡和汶山的官员、名士的意见汇总,都看过了吧?是否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