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天府之国,筹措物资就是快,这几年的田不是白种的。”
感慨之余,李素亲自带着随从和诸葛兄弟,骑马去南安县,查问审核了一下,然后让太史慈领着船队发往宜都,先交给赵云。赵云会在荆州再筹十万石,一起运上。
这么庞大的船队,光是水手就有三千人,护卫士兵又有两千人。顺流而下五天能到江州,七天到宜都(因为过三峡的时候特别快,千里江陵一日还)
因为要确保到货时还有三十万石,所以实际上起运时发货了超过三十五万石,那五万石是供沿途水手和卫兵吃喝损耗的——
其实光是开船的人吃不了多少,全程往返两个多月也就一万多石,只占损耗的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是给沿途险滩拉纤的民夫,以及连拉纤都没法通过的江段,需要码头工人装卸盘滩导致的损耗。
由此也可看出陆运和水运的损耗差距有多大。李素这些年让国渊在金沙江岷江各处险滩设置的盘滩屯田点,养着的那些百姓,就是为了这一刻存在的。
要让蜀地的物资充分支援全国战场,关键还是继续兴修水利啊。
包括李素这次发货,荀攸把起运点设置在南安县而不是成都,让所有物资装船前都先往南安集中,就是因为大渡河与岷江交汇的地方至今没法过船。
发货船队走了之后,李素就顺势跟荀攸、诸葛瑾聊起来年的种田规划。
李素站在岷江之畔的山上,看着脚下滔滔江水形成的涡流,摆出一副在地图编辑器上画圈的纵横捭阖姿态,描摹道:
“我原本计划明年就让大王北伐,可因为今年的陈仓之战意外,不得不多拖一年。十万大军不便全部归农,又无事可干,诸公以为,咱花一年时间,用上十万民夫,把这个山凿开,让沫水从此往南汇入岷江,如何?”
李素站的这座山,后世就不存在了,因为唐朝的时候被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