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设一个桥头堡,军事交通的战略意义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弄一个“便于人才投靠的遣返收容站”。
让那些没有盘缠没有决心千里入蜀的士人,或者是顾虑路途不安全的人,可以在南郡周边得到盘缠资助、官方护送、船队运力支持。
有那么多便民条件,还怕吸引不到人才?
关羽这人本来是挺“傲上而不忍下”的,对名士非常不感冒。但这次为了大哥和军师的谆谆嘱托,他还是捏着鼻子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
幸好,最初驻兵这几天,已经有一些附近几个县的小鱼小虾慕名来投,而且让关羽高兴的是,这里面并没有什么“超级大v”名士,都是些还算朴素实干的人才。
比如枝江县丞董和、佷山县尉李严,前几天就主动率军民来归附,接受刘备统治。(注:枝江在西陵以东,佷山在西陵以南、夷水北岸,都是相邻的县)
董和既然来了,他儿子董允当然也跟着。但如今的董允还只是个五岁小孩,估计这辈子是没机会为刘备的匡扶汉室大业出力了。
这些人关羽都安抚有加,表示刘备刚刚平定巴蜀,很多刘焉系任命的伪官员会被撤换,大批大批的官职出现空缺。董和、李严有率先来投的首义美名,未来都可以在巴郡东部新拆分的永安郡得一大县担任县令。
李严才二十出头,董和也不到三十岁,如今都是县尉、县丞,能换个大县当县令,当然是非常实惠的升官,所以哪怕是稍微异地任用一下,也还是非常乐于接受的。何况巴郡也不远,跟宜都这边就隔了几百里的长江三峡。
董和、李严自然是心悦诚服,很快进入状态,为关羽就地筹措军需、参赞军务。
另外,襄阳郡的宜城县,距此也不远,在西陵西北方,也算是邻县,今天又有两个当过县吏、稍微有点实干之才的读书人,弃了吏职慕名来投奔关羽。
关羽也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