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
很快关于杜版标准的消息,就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只有一些营销号,还在接着“杜恪”的大名,继续蹭那越来越少的可怜热度。
弄一些诸如“当代物理之神”、“科学之王”、“智商251”、“世界最权威人士”的噱头,刷点存在感。
学术圈与普通人之间,是有着高度割裂感的,外界新闻如何评价,杜恪并不是很关注,他在主持完为期八天的国际物理学会议之后,就私下里跟一些学者建立了联系。然后再由其他人员,去与这些学者接触,询问对方愿不愿意加入华夏国籍,加入超级环工作。
如今的超级环,已经不是王院士东奔西走筹备时,被说三道四的时代,而是真正的香饽饽,所有物理学家都想着来超级环工作。
这一拉拢,还真有几十位学者,暗暗下定决心,准备移民华夏,加入杜恪团队。
甚至包括一名诺奖得主。
不过诺奖得主改换国籍的牵扯太大,一切只能在私下里秘密进行,得等这位诺奖得主处理好自己的科研事务,才能顺利加入华夏国籍。
“真有点可惜,量子通信技术不能在会议上刷一刷脸。”回到超级环后,杜恪就听到区未央的抱怨,整个会议他基本上就是个小透明。
因为保密原因,不允许讨论量子通信,故此他只能当个听众。
拍照时更是因为他的地位问题,被安排到了最后一排的角落,当真是“站着如喽啰”。
“做好技术开发,比刷脸更有存在感,何况等百年之后的人类再来评价,你就是站在最边角,只要你的科研成就高,你一样被人钦佩。”杜恪宽慰。
不过没啥安慰效果,甚至更令区未央羡慕嫉妒,毕竟他个人这一次出的风头太大。两张百年跨度对比的照片一出,基本上他的地位就已经通过官方权威方式确定下来。哪怕真空波理论还未出世,依然能与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