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二来是上面的文字,那是八思巴文,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我有十来年的古玩经历,对于各个朝代的文字都是略通。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字数只有一千多个,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为国字颁行全国后,其推广却受到很大阻力,除政治和文化传统因素外,主要是因为这种文字字形难以辨识,再加之在有的地方使用时还仿效汉字篆书的写法,这就更加剧了识别的难度,所以民间依然是以汉字为主,八思巴文更多地运用于官方文件,所以,这艘船并非民间的漕运船,极有可能是皇家漕运船!
再看这艘船的桅杆,已经是四桅杆了,是相当规模的漕运船,老九摇了下头,冲我摆摆手,他长年奔走于墓下,应该知道这是什么文字,但对于这船的建造规模,似乎存疑,我笑了一下,点了下头,元朝的造船能力,的确可以做到这种规模。
元代(1271—1368年)的造船业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大发展,具备了很强的造船能力。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元灭宋期间的至元七年(1270)造战舰5000艘,至元九年,造战舰3000艘,自至元十一年(1274)~至元二十九年(1292),又造海船9900艘。《大元海运记》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为济州河运粮,一次造船3000艘,造船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元史·兵志》记载,元朝在江海水路设水驿站424处,共有邮递专用船5921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在黄河入海口见到“有属于大汗之船舶,逾一万五千艘”,他估计长江“每年溯江而上之船舶,至少有二十万艘。”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送公主远嫁波斯,“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可见元代已有四桅船。
《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说,“凡海舟,元朝兴国初运米者,日遮洋船,次者日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