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扎村的这些村民,一个劲儿的夸陈牧,实在让他们觉得这有点假,好像事先就打好草稿,配合在一起似的。
因为这一点存疑,所以他们俩变着法子询问村子里的事情,也变着法子想要“拆穿”这些村民们“事先准备好”的说辞。
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不管他们怎么问,不管他们问哪一个人,村民们嘴里的话儿居然都能够做到内容自洽、逻辑合理、前后呼应……一点破绽都没有。
两个人问了一会儿后,实在没什么好闻了,只能停下了这种“无聊”的行文。
从镜头前下来后,主持人和柳曼青相互对视了一眼,心底的疑惑一点也没有得到解答,反而更加闹心了。
他们实在很想知道,村民们这样的表现究竟是自发的,还是事先安排好的。
如果是事先安排好的,那必定是花了大心思的,否则不可能让那么多人的说法都一致,而且让他们两人问不出哪怕一丁点的问题。
如果是自发的,那就震撼人了。
说明陈牧真的在这片荒漠做了许多好事,使得他的“威望”极高,很得“人心”。
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他们见过的人和事远比普通人要多,当然见过一些人,为家乡或者工作所在地方的老百姓做出巨大贡献,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衷心支持和热烈拥戴的。
可那样的人,一般年纪都比较大,都是因为长年工作中积累下来的“威望”。
像陈牧这么年轻的人,就得到这么多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倒是他们从没见过的。
而且,他们都看过陈牧的背景资料,知道他是一名辍学大学生,因为父母的意外去世来到了这么一个地方。
然后在这里从事育苗事业,渐渐把生意做了起来。
当然,他们也在背景资料中了解到,陈牧在望西省和疆齐省都搞起了所谓的农民合作种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