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普遍性与绝对性也;矛与盾,不可分;矛与盾,永相争——此对立统一之法则也。矛盾存于一体,共于一念,势移而变,时移则转,此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也。
......
“圣人云:《易》.其至矣乎?——早已破开哑谜,明示后人,而后来不见此者诚为憾惜。此际尚未知时易世变之理者,唯留刻舟求剑之讥!”
......
一本不到五千字的小册子,张嗣修反复揣摩,通宵未眠。皇帝磅礴雄文以无可争辩的逻辑将矛盾的普遍性、对立统一性、特殊性、斗争性以及矛盾在内外因作用下的互相转化等道理,阐述的明明白白。张嗣修读一遍有所得,再读一遍又有所得——随即自己感觉好像拨开了笼罩在身前的迷雾一般,几乎因得道而长啸了!
《论矛盾》是朱翊钧根据后世伟人的《矛盾论》改编而成,也体现出他几年来在中国古典哲学上的学习成果。他自身的道,即所谓的“三观”早已成型;而在社会学上超前的见识,也让张居正等学究天人者,说出了“圣人生而知之”这样的话,否则无法解释勘破造化的哲学思想如何能在十五岁的皇帝心中萌发。
《论矛盾》的小规模传抄之后,在帝国上层,朱翊钧的身上已经笼上了神秘的光环。
......
八月的江陵城,张文明老先生正在张府花园,欣赏最近开始流行的新剧《鸣凤记》。《鸣凤记》为王世贞所作,王家败事之后,据传王世贞将其改了又改,终于拿出来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时事政治杂剧。[注]
万历时期,大江南北的娱乐圈,以昆曲最为流行。其时一众作曲、作词名家,将昆曲的发展推到了顶峰——也为后来京剧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王世贞所写《鸣凤记》,内含《吃茶》、《写本》、《劾》等五出戏,主人公是斗严嵩的好汉杨继盛等“双忠八义”十位忠臣,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