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缺陷。
就比如当时的黄河厂并没有大型冲压机,也就无法制作大梁,最终黄河厂买了六个千斤顶,用千斤顶硬生生的压出了一个大梁。
在六十年代,这是一个用智慧克服困难的励志故事,被广为传颂。然而千斤顶做出的大梁,怎么可能够跟冲压机做出来的大梁相比!品质上真的差了好几个档次。
汽车制造毕竟是要讲科学讲工艺的,土办法做出来的汽车零部件,外观看起来一样,但工艺水平达不到,质量就是不行。
没有专用机床,没有技术资料,缺乏资金,材料紧缺,工作人员也没有经验,造出来的重卡,注定就是个不能用的花架子。
高端的制造业,不是靠艰苦奋斗和耍小聪明就能做好的,技术才是根本。国产重卡空有个花架子,质量很差劲,因此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重卡主要还是靠进口。
外汇那么宝贵,进口重卡当然要给能创汇的采矿企业,至于运输企业,没有资格使用进口车。
改革开放以后,黄河汽车制造厂从罗马尼亚,引进了一条重卡生产线,生产罗曼重型卡车。
这个生产线只是一个组装生产线,所有的零部件都需要进口,然后在国内组装,甚至很多零部件是在国外完成总成组装,然后再运到国内。
这种组装模式,比上汽组装桑塔纳还要简单,显然不是国家所需要的。
于是在1983年,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花了6亿美元的外汇,引进了奥地利斯太尔卡车的技术,弥补了国内重卡行业的空缺。
这个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就是后来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响当当的“中字头”企业。
黄河汽车制造厂有生产重型卡车的底子,他们率先消化了部分斯太尔重卡的技术,推出了黄河jn162重型卡车。这款车最终衍生出三十多个车型,是国内八十年代重型卡车的主力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