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新书 > 第266章 渭南渭北

第266章 渭南渭北(2 / 5)

不明细节,对其中利好没法说得太清楚。

说起这个,第五伦却是行家里手,他五年前在列尉做户曹掾时,就走遍了渭北各县,一地地深入考察。后来频繁入京,在鸿门常安间往来,对渭南也颇为熟悉,说起二地优劣来,简直跟老农妇数家里两只鸡哪只肥哪之痩,谁下蛋多谁下蛋少一样。

一条渭水横穿关中,渭南便是汉时京兆尹,新朝的光尉、翊尉两郡。

第五伦告诉众人:“渭南本来得天独厚,终南山流下的灞、沪、涝、沣、潏诸水,加上渭河,真可谓八水环绕,容易引出灌溉渠道,故而良田万顷,周秦汉三代千年开辟,地狭人众,地亩一金!”

汉时,缺乏灌溉条件的土地,亩价一般在千钱以下,低者为三四百钱。然而渭南靠近常安的土地,却达到了惊人的亩价一金!

秦朝和汉初时,渭南还是典型的农业区,然而到了汉武帝时,发生了一件大事:退耕还林……其实就是上林苑扩大。

“上林之大,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而东,周袤数百里。”

汉武废数县之地而圈上林,变成了皇家私产,周长三四百里,固然也有保障常安薪柴用度,以及歪打正着保护了关中日益危险的生态平衡。然而大量膏腴之地被圈占,渭南的“陆海”顿时缺了一大块,用东方朔喷汉武帝的话说就是:“绝陂池水泽之利,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损耗五谷”。

但谁也阻止不了汉武的决意,自那之后,本就狭窄的渭南平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人多地少,而耕地不足,许多人都走上了其他的谋生之道。作为四方辐凑并至之都会,地小人众,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就是搞工商业,甚至第三产业去了。

“王莽虽开上林为民田,然不过十余年,无济于大局。”

除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