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是一年前皇后给付鸿晤的,信中所言,要求青州布政司开城救灾,将重州因水患而家破人亡的难民接入青州,再以山道,送往同州安顿,其如下还有要求,要求救助难民数,不得低于五万,且精壮需得主占六成以上。
另一封信,则是两个月前,皇宫给付鸿达的,同样是一封救援信,要求付鸿达配合青州各衙,将安州因山泥坍塌而饱受摧害的灾民,以同样的方法,救入同州,救助人数不得低于三万,且这回要求,精壮需占八成以上。
赈灾救援,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善之事,且不说这种政令,皇后她一介女流,有没有权利颁发,就算她没有,毕竟是善事,说出来也是美谈一桩。
可偏偏,信上标注了救援人数,精壮人数。
这两条要求,可就耐人寻味了。
柳蔚记得,中国历史上,也有此类事件,其中就拿五胡十六国时期来说。
五胡十六国期,中原四分五裂,汉人、胡人,乱作一团,将中原之地,搅得是民不聊生。
在那时候,中原的统治者乃司马氏,司马氏有十几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有八个,八王之乱,便是八位王爷各分中原一角,日日都寻思着将朝堂之上那有名无实的帝王取而代之。
当然,八王互斗,那八个人必然都得有兵,可国家战乱,百姓衣不果腹,这种情况下,正常征兵显然是不可行的,那怎么办呢?就充兵吧,充兵其意,便是将百姓插进兵营队列,原本只有三万的正兵,在混杂了七万精壮百姓后,突然就变成了十万大军。
因为大多数是百姓,这些士兵可谓没有丁点战斗经验,但没关系,死了就拿人命去填,打仗本就是拿命去打的,百姓的命不是命,那是蝼蚁。
一些因兵祸而颠沛流离的流民,甚至因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宁愿用自己的命,去换一顿家人可以果腹的干粮,运气好的打完一场仗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