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杨定和内史高高上坐,狱吏分班侍立,一个个脸上都似未笑过的神情,淳于意不由得想起两句俗语:“画地为牢,不入;刻木为吏,不对。”有些不寒而栗了。
“报姓氏!”
“淳于意。”
“哪里人?”
“本籍淳于——”
照例问完了姓名年籍,杨宽问道:“淳于意,你可知罪吗?”
淳于意不懂那些假作痴呆,推托躲闪的诀窍,老实答道:“想是齐国太傅,告我‘诈疾’……”
“你知道就好。”杨宽不容他说下去,只问:“你自己有什么话说?”
“齐国太傅……”
“不是问你案情。”杨宽又把他的话打断了。
内史虽也知道杨宽这种不甚讲理的态度,是执法问案的人的习性,但对仓公的情分与关系不同,特别是曾爱君侯的托付,必须加以照应,所以接着杨宽的话,又作了解释,同时在语气中也带着抚慰的作用。
“现在不是问你对案情的意见。”他用徐缓的声音说,“你的案子要到了延尉衙门才开始审。杨曹椽是问你,在解送到京城之前,你有什么请求。”
这一下淳于意才得明白,齐国太傅指控“诈疾”,由延尉衙门审理。何以不发交阳虚办理呢?可见这案子在上面看来。相当严重。虽然自觉问心无愧,但京城到底不比阳虚,人地生疏,孤立无助,只怕要洗雪冤枉,不是件容易的事。再想到千里迢迢,押解上京,而狱吏的狰狞面目,此时已隐约可以窥见,一路上难保不受欺凌。士可杀不可辱,不说将来判罪,就是这眼前的拘系,已令人难堪。想到这里,才感觉到没有生一个儿子,真是恨事。否则,有个亲人,一路照应,替得手脚,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心事如潮,神思恍惚,自然就忘了答话。杨宽好生不悦,大声催问:“你有话倒是说呀!”
“喔!”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