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走马观花,没有真正用心。
让他没想到的是,陈林芝在饭局上突然夸下海口,说这些工厂可以打包。
跟沪市官方合作,用三亿美金融资款换取它们的八成股份,并且控制裁员比例、协助引入新技术和设备,而且保证官方这20%的干股直到上市之前都不会被后续融资稀释,前提是官方放弃决策权,不过多干预企业运营。
这些公司欠债的欠债、破产的破产,撑死只值两三千万美金。
别看表面上好像挺光鲜,其实到处都是烂摊子,也难怪当地接连几次找到陈林芝,试图寻求解决办法。
其中的沪市合成洗涤剂厂,去年销售额突破两亿人民币,卖了六万多吨的各类产品,却连一千多位员工的工资都不能足额发放,弊端在于财政款需要上缴,技术也落后,仗着价格低横扫市场,利润率低到可怜。
而沪市牛奶公司每天销售两百万瓶奶,却由于计划经济连年亏损,光顾着负责履行社会责任和保障民生工程了,至于赚不赚钱,如今并不是重点。
考察完这些工厂,陈林芝对它们正面临的弊端,有了更多了解。
一是需要养活太多员工,生产积极性不高。
二是即使赚钱也要上缴,缺少资金用于扩张和宣传推广。
三是价格没有市场化,完全不符合经济学规律。
四是需要承担福利房之类,开支过大。
五是三角债常态化,一帮国企之间互相扯皮,即使出现优质企业,长期被吸血,积极性很快也消耗殆净。
类似于这样的毛病,陈林芝随便看看就找出一大堆,确实已经到了需要彻底砸破大锅饭、铁饭碗的时候。
在这1990年,绝大多数国企根本不考虑效益问题,主要在按照官方指标生产销售,很多企业原本就亏损,但一直由上面养着。
改革开发以后,上面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