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年,范家没能抚养他培育他支持他,他中进士打马游街开封府的时候还姓朱;他的婚礼呢,在忙忙碌碌的西溪盐仓监职位上,连迎亲都没顾得上。
范仲温想起那一晚的混乱嘈杂:李家人不依不饶地抱怨,滕子京的大嗓门和丹顶鹤的长唳一样响亮,范老夫人小心翼翼地赔不是,范吴奔前忙后地就怕花轿抬走,而终于镇口响起马蹄声,看见范仲淹和一群官员奔马而来时,那一刻所有人喜出望外……
“哗啦啦”头顶落了一阵铜钱小雨,范仲温吓了一跳还没反应过来,身周的人——包括那位大嫂——已经一窝蜂地涌上争抢,挤得范仲温跌进了道路中间,踉踉跄跄。“三老爷!”一声清脆的呼唤好不熟悉,范仲温扶着头巾背着行囊好容易直起身,是明月!一年多不见长高长壮了,脸也晒黑了,原本瘦弱的南方小书童变成了健壮的北方小伙,一身新簇簇的大红喜服,手中捧着同样红彤彤的喜袋,大概正在撒钱撒果。
意外相逢,两人都是喜不自胜,忙让到路边人群后,抢着诉说别来情形。明月的一口吴语不知何时改成了北方话,不过和范仲淹一样偶尔“耐”“俚”“介么”带点口音。原来范仲淹逢新任知府晏殊倡导兴学,聘请他执掌应天书院——正是十几年前他求学之处,素有“得天下英材而教育之”宏愿的范仲淹欣然就任,一家搬到了应天府居住。与当日繁忙公务中抽空关心晏溪书院不同,这次是全身心的投入,勤劳恭谨,训督有法,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制度,常常住在书院里,以身作则之外还会悄悄去斋舍检查。有次碰到个早睡的学生,辩解说“刚才疲倦稍微休息会儿”,再问他睡觉前看的什么书,他支支吾吾报了个书名,范仲淹随口提问书中的内容,结果一条也答不上,范仲淹毫不留情地处罚,让他这本书抄写了一百遍!每次出题目让学生作赋,范仲淹总自己也写一篇,让学生们看到范文更容易明白立意,知道该怎么作。所以短短半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