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从1983开始 > 第四百八十二章 时代特色

第四百八十二章 时代特色(3 / 4)

那么大市场一分为二。如今各地吸取教训,省公司拉拢市、县,形成新的联合体。

市公司得到让利,也不好单干。

这代表啥?代表从中影一个爷爷,变成30个爷爷。现在还只是攀人情,以后再搞下去,各省联合压价,你说你卖不卖?”

咝!

小李听的毛骨悚然,道:“这么说,亏得我们卖的早。”

“可不?不过也是该得的,谁让我们没胆子呢。”

“……”

小李闪过一丝庆幸,随即摇头,“那也没用,我不还得在这蹲点?”

“知足吧!卖得好才有资格蹲,不好的,人家都懒的偷瞒。”

那哥们拧开保温杯,灌了口水,“没整儿,中国电影没整儿!”

…………

偷瞒票房,是90年代的一大特色。后来采用电脑联网,倒是不偷瞒了,改成注水。

比如《叶问3》,半月卖了7.9亿,随即被调查:虚假排场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另有自购票房部分,金额为5600万。

当然这涉及资本游戏了,片方制造票房虚高,吸引非专业投资人加注,来提高股价等等。

说回90年代,最苦逼的苦主当属陈小二。

他的电影,几乎都排在年度前几名,但永远赚不到钱。赚的钱只够收回成本,外加下部电影的前期。

有一次急眼了,派出五队人马去冀省监票。

放了七场,报三场;100%的上座率,给你报40%,司空见惯。

所以这三十年里,不存在不造假,只存在假了多少。你跟发行公司关系好,或者人家想拉拢你,自然会关照。

不行的只能像陈小二,彻底退出电影界。

《大撒把》在魔都首映,一个月达到了两百多万。按合同算,110万的保底先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