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关注现实问题,表现手法却不是那么令人接受。男女主角讲的是半文不白的‘京片子+普通话’,剧中体现也是京味儿文化。
这对消除地域隔阂是不利的……只有当普通话普及,创作者都在关注共性问题,电视剧才会适用于所有观众……”
小旭见他半天没吭声,好奇道:“你看什么呢?”
许非把报纸递过去,她瞧了瞧,笑道:“好靶子,好靶子。”
“什么好靶子?”
“人家点名批评,你反击回去,一来二去热度不就有了?”
“诶,我可没那个心思!”
“少装蒜,瞧你那眼神,指不定正谋划这个呢。”
“啧!”
许非忍不住揉她的脸,“你说你这么聪明干什么?”
“放开我……唔……”
他吧唧亲了一口才松开,道:“不过这次不容易,人家文章写的好,说的也有道理。胡同确实存在地域缺陷,我得好好想想怎么喷,啊呸,怎么讨论。”
…………
这篇文章引起了一些骚动。
以前喷胡同的,都往情景喜剧的形式,或内容不深刻上走,结果被啪啪打脸。后来就没人说了,但看不惯的仍然看不惯。
文章作者或许没有恶意,人家也承认胡同内容强大,但从普通话、方言、南北差异这个角度讲,就有些新颖了。
符合主流观念啊!
要知道,国家在文字和语言上经历了非常激烈的改革和思考。
先说文字,单讲建国后。
1964年,国家颁布《简化字总表》,共2236字,也就是今天通行的简体字。
动乱时期,又搞出个《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这根本就不叫字了,比如雪,没有雨字头,只剩下半部分。
蛋,变成了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