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小梁后带着儿子,动员五十万丁口,举国伐宋,金军延鄜路,也就是延安府、绥德军、保安军一带了,结果是大败而归。
第二次,是两年后的永安元年,彼时李乾顺勉强成年,有了一定号召力,却还是无法阻拦自己的亲生母亲,于是小梁后再度动员全国四十万丁口,举国伐宋,最后在平夏城下溃败而归,只能向辽国去援,确保大白高国的存续。
且说,西夏核心地带无外乎是黄河三套中的前两套,建国之初不过一百余万人口,后来大力开发河套,扩张河西,全盛时也不过是三百万人口,而三百万人口,又有多少可征调的男丁?
十五以上,花甲以下,五十万便是西夏国极限了。
而这种举国之战,一旦受挫,甚至不用受挫,只要稍微维持一阵子,便会引起整个国家国力的倒退。这一点,从第二次小梁后出征放弃了更远的横山,选择距离首都更近的平夏城为目标,而且动员丁口从五十万变成四十万,就已经可见一斑。
至于第二次再次溃败之后,连本土防御都无法组织防御了,就只能去寻辽国干涉。
实际上,小梁后那两次作死,才是西夏距离亡国最近的一次。
而这,就是小国寡民的悲哀,哪怕它是个以武立国的国家,是个武德充沛的民族,但国力上限摆在这里……大兵一动,便是举国之力,一旦受挫或者无功而返,便要休养生息许多年才能缓下来。
何况,西夏真正的机动兵力也不足。
两次战役,五十万、四十万中大多数终究只是后勤转运人员,所谓十二军司二十万大军更是胡扯,那些都是军民合一的党项与诸族部落而已。
西夏真正的举国之兵不过七八万便到极限了。而且各处又都有驻扎,野战兵力能有四五万也到了极限,核心铁鹞子,不过数千。
这一点没人比李乾顺、察哥更清楚。
嵬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