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宋朝的识字率相比历史上已经相当的高了。
然而,读书识字,仍然是那些家境不算太差的人家的游戏,对于普通的草根老百姓们来说,莫产做个读书人,哪怕能识上几个字,都是算是祖坟冒了青烟了。
所以,没能疑问的,会沦落为流民,流落到扬中来的老百姓,十有八九,都是不识字的老百姓,能识字断数的,真的是凤毛麟角,所以,也就难怪宋江会有这个诉求了。
对于读书人,官府方面可谓是又爱又恨。
没有读书人的时候,官府苦于没有足够的人能看懂官府的公文,能正确地领会朝廷的旨意。
可是,读书人一旦多了之后,他们读书识字、见多识广了之后,对于官府的那些不合理的命令和要求,他们显然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就算是打官司告状,也得有人写状纸不是,老百姓光凭一张嘴,不写个状纸啥的,就算有什么事情想要告状,人家官府也是不能理你的。所以,这些会写状纸的人,也是让官府头痛不己的人。
没事帮人写什么状纸啊,大家遇事都忍忍,和气生财,和和气气的,都不扯皮多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天下太平的不要不要的。
可是,当宋江真正面对治下几无读书人的局面,有些需要识文断字的人才却苦于无人执行的时候,宋江终于抓瞎了,他这时应该明白过来,读书人也不是那么讨厌的,读书人也是有他自己的作用的。
当然,如果这些读书人能紧跟官府的步伐,多花点力气替官府粉饰太平,妆点工程,那就更好了。
宋江能想到这一点,说明他已经完全代入了知县的角色当中了,不是把咱们读书人当作洪水猛兽了,杨司锋表示很满意。
杨司锋想起来了,自己刚刚高中科榜的时候跟张叔夜提的建议,张叔夜也真的跟赵佶提及了。只不过,天底下的读书人似乎并不太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