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应当真要离开朕?若是朕这里有做得好的地方,知应何不直言相劝,这些年来朕对知应言听计从,知应难道还不知道吗?”赵祯真挚地道,当年少年天子,眼下多了许多睿智沉稳的气息。
“陛下英明神武,并无什么过错。倒是臣年逾不惑,暮心颓志,如同熬干了的药渣儿,早已是没用了。”陈初六笑着摇了摇头道:“为相五载八个月,臣无愧于陛下殊遇,无愧于天下。如今已是无用之人了,不敢在高居相位。”
“知应这话……知应不当官,那去哪里呢?朕安排你在别的任上,也没人敢给知应做上官呐。”赵祯又道:“知应想去哪里?”
“父母在不远游,在汴京也好,在临川也好。赡养父母,教导子女,收几个学生,种几亩良田,然后著书立说。不念有益于千古,但求将此生之过错,做一个总结,让后人有所借鉴也就是了。”陈初六回到。
“罢了罢了,看样子知应决心已定。”赵祯想了片刻,道:“知应,你就用不着种田了,朕派人给你种地。封你为临川国公、中书令、开封书院院长,你便在开封府里,朕有事情,也可以去问你,几位皇子,也可时常去见你,如何?”
“臣谢陛下隆恩。”陈初六这时又道:“但臣父母要是想回临川看看,臣也随着过去,臣还想去太原府看看哩……”
“知应想去哪里,朕都不管了。”赵祯长叹一声:“陈思怀、徐良骏、何健京、陈善修这四人之外,知应还有什么人可以举荐?十年之后能继知应的志向的。”
“富弼、韩琦、欧阳修、范仲淹、包拯皆一时英杰,苏洵、苏轼、司马光、文彦博等尚未及第者也都是有大才的。这些人政见或许有些异同,但对朝廷都是一片赤诚。陛下用人当重用循吏而慎用清流,多务实少务虚。”
“天下承平日久,一些撑场面的事情就多了。知应,若是你不在朝廷,朝野奢靡成性,又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