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呈给景泰帝的。
“陛下,刘总兵并不只是单纯的宣扬武力,而是主张崇文尚武,这份奏折中,已经说得很明白,请陛下决断!”
景泰帝并没有明确支持于谦、陈循之中的任何一方,而是打开奏折看了起来。
刘君韬在这封奏折中详细的讨论了文武之道,认为国家一旦重文抑武,则注定国灭,当年宋室便是如此;而国家重武轻文,则注定国乱,五代十国的混乱历史便是佐证!
所以,刘君韬认为大明唯有崇文尚武才能重现汉唐盛世、再现大明盛举。
在这份奏折中,刘君韬认为国朝如今逐渐开始重文,虽然还没有到重文抑武的程度,但这已经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河。
并且,自从土木堡之败后,刘君韬认为朝中大臣,乃至大明上下已经开始丧失立国之初的虎狼之性!
刘君韬还在奏折中举例:当年汉、唐等汉家王朝之所以能够将匈奴、突厥、契丹等强大胡族击败、甚至是灭族,不单单是因为国力强大、军力强盛;在国朝之初甚至就是几年以前,朝廷的军力都还是十分可观的,国力也曾异常雄厚,可到了如今为何会惨遭土木堡之败?
就是因为现在国朝上上下下已经丧失了虎狼之性,这并不是说明军将士不勇敢、没有血战鞑掳的勇气,而是现在国朝文气大盛,而武人开始受到压制,以文制武的危险形势开始显现出来,这会让大明丧失汉唐那种崇文尚武的血勇之气!
“长此以往,我大明儿郎会在诗书的教化下,变成温顺的羔羊,而没有了武力作为保证,周边的鞑虏必将频频入侵,到时候大明将会永无宁日!”
刘君韬在奏折中,以汉唐类比大明,言道:汉唐两朝之所以强大,关键不在于国力,也不在于财富,而是在于当时汉家子民那种崇文尚武的蛮霸精神!
那时候,汉家男儿一手礼仪诗书诵读传家,一手陌刀铁马征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