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天策大明 > 第四百四十八章 再赴东平岛

第四百四十八章 再赴东平岛(2 / 4)

,尤以江苏、福建、湖广、浙江等地最为发达。

这些造船工场除民办的以外,还有官办的,而且规模更大、技术更为先进。

刘君韬记得在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朝廷曾经规定“如或新造海运船只,须要量度产木、水便地方差人打造。”

根据这个原则,大明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官办船厂,其中最大的有南京的龙江船厂、苏北的清冮船厂、山东的清河船厂、福建的台南船厂和东北的吉林船厂。

此番商部筹集的八艘海船便是从山东的清河船厂订购的,当然是商部出面,由几名普通商贾代为订购的,山东镇是无法出面的,毕竟要避嫌。

这些官办的船厂规模大,组织严密,工种齐全。如龙江船厂,隶属工部都水司,占地八千一百亩。厂设工部分司,掌管督察,提举司,负责造船业努,指挥厅,指挥生产。该厂的生产组织仿照明代城市居民的坊厢组织,按专业性质分为四厢:一厢制木梭橹,二厢制造船木、铁件及缆,三厢修补旧船,四厢制造棕篷等物。生产的合理组织和分工的严密,大大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如此,明代中前期的造船能力很是惊人,刘君韬记得在《成祖实录》中的不完全统计,明永乐时期中的十二年期间,大明各地就造了两千七百三十五艘海船,非常的惊人!

明代造船除数量多以外,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船体增大是船型名目繁多。明代船舶最大的,要算郑和下西洋的大型宝船,长肆拾肆丈肆尺,阔壹拾捌丈。根据明朝规定的斛斗称尺制度当时的一尺相当于后世三十一厘米,依此换算,大宝船的长与宽约为一百三十八米和五十六米,载重量约为两千五百吨、排水量为三千一百吨。

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其著作《西洋番国志》中,说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这样的巨舶,不仅“盖古所未有”,而且达到了十九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