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置这些公式的时候,陆舟直接引用了自己曾经发表在《理论与应用数学通讯》上面的那篇论文。其中关于傅里叶反演变换的几条推广理论,并且发现在这里意外地可以节省一大笔计算量。
随着第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原本复杂的难题,就如同拨云见日一样,难度下降了一个层级。
陆舟靠在了椅子上,伸了个懒腰。
盯着屏幕中打开的matlab界面,他的瞳孔中重新燃烧起强烈的战意。
下一步,他将用代码,将这套模型编译成程序!
再借助计算机的力量,挖掘那埋藏在那“看不见”的数据!
……
仿佛找回了当初撰写周氏猜想证明论文时的状态,整整三天的时间,陆舟都维持着图书馆、寝室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吃饭的时候按时出现在食堂之外,这种规律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然而即便是这样,截止到第三天的傍晚,陆舟也只完成了第二套模型的建立,刚刚用迭代算法得出cnts材料在掺入到波特兰水泥时,对各龄期水化反应温度影响的递变规律。
其中还有三个未知参量需要计算。
从整体进行评估的话,陆舟只将这个工作完成到了60%到70%的样子。
不过已经到了这一步,剩下的工作都很容易了,仅仅是不断地计算,以及再计算!
五点半,陆舟扔下笔在桌上,去了食堂。
走在路上的时候,想了想,给钱师兄打了个电话过去。
电话刚一接通,那头便传来急切的声音。
“进度怎么样了?”
克制住打哈欠的冲动,陆舟揉了揉鼻梁,回答道:“再给我两天的时间,两天肯定能搞定。”
数学建模那种半科研性质的竞赛,难度还是和这种正儿八经的科研项目没法比。而且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