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人力和途中损耗都是极大浪费。即使走运河,损耗也是惊人的。
三是金陵本是帝王福地,大明一直顺顺当当。贸然迁往蒙古人的旧都,只怕坏了大明运势。
四是北京地位陡升,大明京城失去战略纵深,简直是将京师直接置于外敌威胁之下,一旦外地入侵,实在是危险之极。尤其蒙古虎视眈眈,恐怕逮着机会就杀到京城,对全国都有巨大的恶劣影响,
五是,如何对得起太祖?如何可以这样违反祖制? 迁都北京,将置孝陵于脑后?太祖于何地?
反对的大臣们慷慨激昂,和永乐帝辩得难解难分。
也有少数支持的大臣。
北京是永乐帝的王兴之地,永乐帝登基后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设行在六部,这还可以说是因为感情因素。
强迁大量流民山西商人甚至江南富户充实北京,永乐七年在北京修长陵,永乐八年起疏通大运河粮道,去年的科举会试殿试改在北京……等等这些都已表明皇帝实际已下了决心迁都北京。
支持的大臣,有的是看出皇帝心意已决,料想反对无用。
有的是担心皇帝长年不在应天府而在北京,不是长久治国之计。
有的是忧心蒙古形势,认为北京在军事指挥上远比大后方的南京有优势。
有些则觉得迁都北京,是将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北移千里,对北方蒙古和东北女真都是加强了控制。天子守国门,威慑力强大,否则偏安东南,早晚变成南宋那样的小朝廷。
这样的争论,或明或暗持续了六百多年。时至今日,对永乐帝迁都的功过利弊,不同的人仍然有不同的看法。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迁都,导致了大明国力的严重透支。
百万人长年驻扎北京,修建皇宫皇城;之后又是百万人自南方迁徙,粮食物品长期自南而北巨量运输。迁都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