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是藩王,也应该管;遵纪守法尽忠为国的,殿下应该嘉赏。”
很奇怪,那一刻朱允炆的脑海中飘过了燕王朱棣的影子,从来没有收到过告燕王的奏折,是他确实清正廉洁吗?那这次朝鲜公主的事情到底为什么拖延推诿呢,真的如黄子澄猜的迁怒于宜宁公主吗?对自己真的有如此不满吗?
朱允炆不禁有些困惑。
正胡乱想着,门口张元亨通报:“齐大人来了,在堂外求见殿下”。朱允炆连忙让请。
齐泰大踏步地迈进了大本堂,三言两语行礼寒暄已毕,直接切入正题:“殿下,前日圣上让准备的各地藩王的地方官审核册子,臣已经做好了”。说着呈给朱允炆一份奏折。
奏折颇长大,朱允炆接过直接摊开在案上,黄子澄和方孝儒也凑过头来一起观看。
齐泰这个调查作得极为细致,二十五个藩王的所在地城市,从知府一级到县令的地方行政长官,和地方驻军的军队长官,都一一列明了姓名,年纪,出身,经历。并且在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做了记号。
黄子澄第一个称赞:“齐大人!这个做得了不起!”
齐泰笑笑不答,心中也颇自得。
朱允炆见第一个写的就是北平,凝神看去,北平布政使(相当于北平市长)北平都指挥使司(北平军区司令员)后面都做了重重的记号。
“要换!”齐泰迎着朱允炆困惑的目光,肯定地说道。
朱允炆不啃声,继续往下看,越看越是心惊,做了记号的有一大半,开封太原甚至成都都写着“换”。
黄子澄方孝孺看完,齐声赞同,期待的目光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不说话。前日在栖霞山上建议巩固地方行政,其实宽慰祖父的成分居多。自己也好,父亲也好,其实和祖父一样,从来都觉得朱家子孙是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即使偶有龌龊,商量着解决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