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点到为止,没有继续多说,而是笑道:“朱老,方孝孺肯定和你谈过土地的事情吧?不知道你是如何打算的?”
朱守仁叹了口气,“他跟我说了很多,尤其是这三十年间,太平盛世,人丁滋长,他告诉我巴蜀各地在洪武十四年,朝廷黄册记录的户口是二十一万有余,而人丁是一百四十多万,每户七口人,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户口大致相当,人丁只增加了两千人。”
此言一出,别说柳淳了,就连赵勉都不相信……这不是扯淡吗!
洪武十四年往后,大明基本进入了太平盛世,人口滋长,度飞快,你到街面上,随便找一个老百姓,问问,感觉没感觉人口增加了,他保证告诉你,人口是成倍增长。
尤其是巴蜀,可是天府之国,一百多万人口,简直跟笑话一样。
而且此时距离元朝屠戮四川,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人口虽然没有恢复鼎盛时期,但是也相当繁盛了。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繁华的大都会,人数常年保持在几十万以上,如果说整个巴蜀,才一百多万人,难道柳淳他们看见的,都是鬼魂不成?
“正学先生告诉老朽,巴蜀真正人口数量,应该在三百万以上,而且还不算一些土司,以及大户家中的奴仆,只怕实际数额还要更多。他跟我讲,巴蜀远离京城,又自成一体,朝廷的力量无法深入,比不得南直隶等地,事实上,巴蜀的土地兼并,人丁藏匿,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必须用重典才行。”
柳淳在云南期间,就曾经关注过巴蜀,可以说,朱守仁所讲,的确半点不差,而实际的情况,只怕比这些还严重。
“朱老高见,这正是晚生希望在巴蜀落实变法的原因所在。”
朱守仁点头,“敢想敢做,这也是老夫钦佩柳大人的地方,只不过你开的药方,跟正学先生不一样。”
赵勉好奇道:“那不知道方孝孺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