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妻妾又都有了身孕,以后的孩子就更多了,也需要忠心的家臣来保护他们了。
于是便起身扶起红胡子,说道:“那咱们就这么定了,后日是个好日子,咱们就摆下仪式,某家收你为张家的家臣。”
这家臣之说,张墨在接触到长安之后便知道了,虽然在大唐朝廷的体系中,已经没有了家臣这个说法,但是在私下里,家臣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王公贵族以及世家之中,拥有家臣更是蔚然成风,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已经成为实质上的诸侯国之后,这家臣更是风行起来,几乎朝中的王公贵族和诸藩镇的节度使、观察使和防御使都豢养家臣。
而且一旦成为家臣之后,对家族就要忠心耿耿了,眼中只允许有家主和家族,而不能再有别人,就连皇帝和国家也不在他的忠心范围之内。当然,作为家主也是一样,一旦被家臣认主之后,也一样要把家臣当做自己的亲人来对待,就连家臣的婚丧嫁娶,作为家主也要照顾到。
家主之所以要负责这些,就是因为一旦家族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让家臣无条件的去死,无条件的为家族效忠。
家臣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即使到了大清朝还有包衣奴才这一说。
中国的家臣制始于春秋,是各国卿大夫的臣属。卿大夫家的总管叫宰,宰下又有各种官职,总称为家臣。后亦泛指诸侯、王公的私臣。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又曰:‘我家臣也,不敢知国。’”。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汉书?儒林传?张山拊》:“德配周召,忠合《羔羊》,未得登司徒,有家臣,卒然早终,尤可悼痛!”颜师古注:“家臣,若今诸公国官及府佐也。”
清顾炎武《七十二弟子》诗:“门人惟季次,未肯作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