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帮忙完成,但也给了于秋不少启发。
未来,洺州肯定是以工业为主,田地种植,除了经济作物之外,并不需要精耕细作去追求亩产量,而是应该采用规模化的大田种植,以少量的人口,尽可能的放大产量。
就拿现在辅助于秋种植燕麦的这一百多人来说,他们如果不是为了满足于秋的奇葩要求,自己组队赶着几组九十米宽的排犁耕地的话,每天至少能耕种一两千亩燕麦田,春上一个多月耕种下来,能够耕种好几万亩,人均耕种面积超过五百亩。
虽然都是浅耕粗重,但是几万亩田地的产量,却是比他们这些人去在几千亩地里精耕细作得到的收成多的多,反正洺州大部分田地都比较平整,就算不平整的地方,也可以将它整平,未来,至少可以将一大半的田地,用这种规模化的大田种植方法种植。
而等到未来机械和种植技术更加发达之后,再慢慢的要求他们掌握一些增产技术,把产量提升上来也不迟。
连续七八天,于秋白天耕田播种,晚上则是一个人关在屋里面制作东西,忙活到半夜,直到高句丽的使者和长安那边跑过来参加品果大会的世家子都来了,于秋才启程离开鸡泽县。
当然,在他离开的时候,于安的怀里小心翼翼的抱着一个粮种袋子,而接手了高雅贤的职务,领兵驻防洺州本土的王猛,则是带了一营士兵,从于秋的房间里抱了数十个四尺多长,和竹筒差不多粗细,有一个尖尖的头和四个跟弓箭的尾翼差不多造型的尾翼的东西出来,小心翼翼的装上了马车。
李唐的人几乎都熟悉了洺州给大家带来的新奇,高句丽人却不一样,洺州的存在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新奇。
他们想不到,新建立的李唐王朝会允许别人在中原复心之地搞自治,更加想象不到的是,一个才解决了战乱不到一年的地方,会这么的生机勃勃。
代表高句丽跟洺州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