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们可不认识那许多人,他们只知道这些不会打仗的家伙是大明天子的侍卫,侍卫跑了,就代表皇帝跑了。
皇帝都跑了,他们还打个毛线?
刘鸿渐据理力争,坚持要把皇帝的随侍、仪仗等一应人等,压缩在三千人以内,并且不打算退让。
考虑到崇祯的病情,这些随侍人员中包括太医院的诸多太医,以及所有有可能用到的药材、古方等等足足拉了十几车。
一番劝导,把好不容易能出去风光一把的崇祯大叔搞的灰头土脸。
最后还是崇祯妥协,按照刘鸿渐的意思把天子随行人数压缩在两千九百八十八人。
也就是刘鸿渐,若真是其他人,崇祯早廷杖大板子抽他丫的了。
安全上先是曹文泰从宫里挑选的五百精锐,据说个个是练家子,对付一般人可以轻松一干五。
在外面是刘鸿渐的万岁山千户所,两千出头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却装备最是精良。
经过一个多月的修整,万岁山千户所最先更换上了最先进的膛线枪。
除此之外,每人还配备了一把短铳,短铳直接插在士兵右腿的皮夹内,方便随时取用。
左侧腰间则是一把大明的制式战刀,胸前是两排特制米尼纸壳弹。
不论是膛线枪还是滑膛枪,仍然沿用步兵阵列,在后装膛线枪问世之前,步兵阵列的优越性还是不可比拟的。
本来一次酣畅淋漓的反击战,由于崇祯的加入变的格外麻烦,内阁商议来商议去,皆是在考虑如何保证大明天子的威仪和安全。
最后刘鸿渐干脆不跟他们玩了,反正老子规定的,随行人员不能超过三千,至于你们如果捣鼓,那是你们的事。
崇祯御驾亲征,这监国之事定然是要交给太子朱慈烺的,然而朱慈烺哪干过这事儿,这几日可紧张坏了。
好在还是知子莫若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