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道:“当年乾帝自幼在沙场领兵,严格操练军队,挑选强兵壮马,淘汰不合格的兵士弱将,手下更有四名大将独当一面,加上坤帝的谋略果断,才创就了盛世的壮迹。”
“这些朕都知道。说点朕想听的吧。”明帝微微一笑,目光望着御凤檀,深渊一般的眼眸里透出了无尽的压力,让他即便是如此随和之时,也有着帝王的威严。
御凤檀却是一下跪了下来,“陛下心中自有定论,臣不敢妄议。”
明帝见他如此,神色却也不知道是喜还是怒,摆摆手道:“起来吧,跪着做什么。”他扬眉望着天边的浮云,“其实你心里也知道,当初乾帝带兵,是因为他在军中的威望,士兵心中有所向,军心所归,所以他能以一敌十,即便是人数处于下风,依旧能反败为胜。就像如今的平南王府,十五万雄兵在平南王的带领下,能发挥二十万,甚至二十五万军队的效果。如今朝中的将领虽然是不少,能做到军心所向的,还是极少啊。”
他幽幽的一叹,御凤檀却是不能出声。明帝挑了这个时候和他说这些事情,自然是有道理的。自先帝掌权以来,兵权就开始分化,为了防止拥有大量兵权的将领造反叛逆而有此规定,一个将领下面最多不能超过十万兵马。自四王之乱后,明帝更是加大了这一命令的执行力度,除了将军之外,身边还有朝中的参谋持同样的调兵符,也就是将原本的十万兵马,分裂成五万一批。
薛国公手握三十万兵马,还是因为当时明帝登基后情况惊险,而朝中的将领多数在薛国公的派系之下,后来渐渐集中而下,虽然如此,但还是零散的分布在各个将领的手中,兵与兵之间的契合度很低,薛国公自己本身的军功和才能也并不是十分的突出,只能算是权臣。而大雍也没有那种一呼百应的将领在朝中,竖立起大将的旗帜,使得士兵都心有多归。
现在兵权大多数都是握在明帝的手中,也造成了兵虽强,而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