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之策,这时候,若想阻止难之又难”。
李贤的为人行事,曹操又何尝不知?
只不过,公开取士对于曹操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他无法静观其变,“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贾诩略一犹豫,嘴里道,“我有一计,只是此计环环相扣,任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前功尽弃”。
曹操才不怕复杂,他怕的是没有办法,“快快道来”。
“既然开科取士无法阻止,不如我们搀些砂子,散布一些不利于李贤的谣言,比如说科场舞弊,重寒门,轻郡望之类……只要科考结束,总会有士子失望,那时候,我们的人鼓动一番,说不定可以让李贤难堪”
曹操眼前一亮,“文和此计绝妙,必可大功告成”。
贾诩却没有这么冷静,“使君,若想增加可信度,我们的人必须通过遴选,否则的话,一个失败者是没有说服力的”。
曹操陷入沉思,不得不承认,贾诩的提醒很有道理,只是,找几个士子掺假容易,可是,找到可以通过遴选的士子却很难。
再者,就算曹操找到了士子,他又如何保证对方不会反戈一击呢?
毕竟,李贤可以给予士子一官半职,而曹操呢?
封官许愿?
多数士子爱惜羽毛,他们不会作出首鼠两端之事。
找谁,这倒是一个要紧事。
不过,无论如何,曹操终于有了应对之策。
“奉孝,士子一事便交给你了,如何?”
郭嘉抱拳应诺,“使君放心,三五日之内便见分晓,绝不会误了大事”。
“如此便好”,解决一桩心事,曹操的心情略有好转,“五溪蛮地的局势如何了?”
“张绣、徐盛狡猾的很,他们不再强攻硬打,而是拉拢了一批蛮子,让他们相互攻打,短时间之内应该分不出胜负,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