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可以慢慢造,但港口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
比起青州的都昌港,朐县在防御上有先天的优势,郁州山这座孤悬海外却有距离内陆不远的海岛可以作为港口的天然屏障。
都昌港外水域宽阔,不利于防守,但朐县就不一样了,由于郁州山的存在,只要在湾口靠海的位置,把水域一卡,绝对是一船当关,万船莫进!
多方考察之后,郡府长史报出了几条方案。
最终,李贤决定把港口的位置选在城外几十里处,本来按照后世的标准,距离朐县上百里的海西作为港口最合适,因为海西是淮河的入河口,可是,一来海西距离下邳相对较远,不利于内外运输贸易,二来出于防务思路的需要,相对于海西,朐县显然更利于防守。
眼下,在宽阔的海洋上,李贤没有什么敌人,但这并不能代表以后。
现在没有,不等于以后也没有!
思来想去,李贤还是把港口选在了城外,反正古代又没有油轮,没有航母,区区几千吨的木船,想来城外的水深还是足够的。
当然,为了稳妥起见,李贤又派人仔细问过了当地的渔民,听他们话里的意思,朐县外的水深即便没有五十米,也应该有二十米,用渔民的话说就是:一口气摸不到底儿,船沉了要冒半天的涡儿(漩涡)。
朐县所处的海域咸度较大,海风吹拂,亚热带的骄阳肆无忌惮的暴晒着冲上海滩的海水,水分飞快的蒸发了,盐粒在盐田底下沉淀。
晒盐的方式经过李贤的改良后为郡府赚取了大量的银钱,成千上万个大小盐田在朐县海岸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朐县狭长的海岸线为大规模的海盐生产提供了天然条件,盐铁暴利,自古皆然,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贩私盐的,人家冒着砍脑袋的危险偷运盐巴,为的还不就是其中巨大的差价?望着连绵不绝的海岸线,李贤意气风发:“这些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