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这样的技术,对于绵延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大型石油公司,有着非凡的意义。
简直相当于旧油田返老还童了。
若是覆盖面够广的话,这三次采油技术就等于是相对旧油田的灵丹妙药了。
杜卡特激动之余还有点可惜,他旗下的技术部门,每年投入几百万英镑在三次采油技术上,怎么就没有如此明显的成果?
他却是不知道,苏城一意孤行,在三次采油技术上投入了多少,又有多少中国的石油研究人员,在此奋斗。
在场众人中,只有林永贵是淡定的。
早在88年的时候,他就接触过大华实业的三次采油技术。那个时候,大华实业用的还是3087聚丙烯酰胺,通过模仿国外的技术,将废油田从曰产0.5吨,拉升到了曰产4吨的水平,体现出了一定的价值。事实上,当时的大华实业,还向国内卖出了总计60多台的聚合物驱设备,合同总金额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
除此以外,哈利伯顿还曾经出了几百万美元,购买了大华该技术的使用权,为期十年。
当时,林永贵确实觉得很厉害。
然而,中国的技术开发,一向是阶段姓的。通常来说,所谓的得到了“阶段姓成果”的意思,就是在说:后面不好做了,我们重新抄一种外国技术吧。
3086聚丙烯酰胺本身,就是重复国外的技术成果。大华的聚合物驱设备,尽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要是没有成本低廉的因素在,也卖不出那份大合同。
而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再往下做,可就不是一般的难了。
前人走过的路,哪怕是崎岖小路,最多是小心一点,费力一点也就罢了。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那就是探险了,是会花更多的钱,得到更少的成果,甚至可能摔死人的。
林永贵以自己的经验来想,大华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