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招了一下手,让电瓶车停下,就笑笑说:“王博士,咱们走过去吧。”
“好。”王赟一脸憨厚的下车了,吩咐开车的实习生自己回去。
从路口到主楼,只有短短的一截,杨明没什么磕绊的就把黎涣祥的话说了,问:“王博士,你有什么打算得和总部交流,2000人的安排是大事,如果出了问题,不是碳纤维所的事,是大华实业的事。”
王赟默然不语。
杨明站住不走了,拉住他道:“你得说清楚。我可给你说,现在的国家政策不明朗,你要是敢坑了人家学生,有人就敢用坑埋了咱们。傻子瓜子当年雇佣8个人还要大讨论呢,你这可是2000人。”
王赟托了一下酒瓶底似的眼镜,道:“这2000人,我的确是准备充实研究所的。碳纤维的前景很广阔,我认为扩充到海洋石油研究所的规模,没问题。”
海洋石油研究所要突破500人了,算上外包和工程人员那就更多了。
杨明有点安心,心想,2000人能坚持到最后的,还不一定能有多少人呢。
于是,杨明点点头,又问:“那生产呢?你准备扩产吗?准备怎么做?”
“这方面,我的想法,确实和黎总差不多。”
“啊?”
“不是从这2000人里出,当然,他们要是坚持不住,还想留下的,那没说的,去车间。但我觉得,2000人肯定是不够的。”
“不够?”杨明不够用了。
王赟点头道:“要做车间,要扩产,就我看来,规模只有增涨到5000人,才能行。”
“5000人?”杨明呼吸都急了,这是大华实业四分之一的员工数量了。你一个小小的研究所能决定这样的事吗?
王赟却是迟钝的很,算道:“我前面向苏董报告,月产10吨,苏董不满意。明年月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