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涣祥颇为疑惑,研究经费向来是不好要的,那种要多少给多少的传说并不真的存在,他和王赟对视一眼,试探的道:“照王博士刚才说的进度,1000万就差不多了。”
这绝对是狮子大开口了。大华实验室虽然富裕,但项目也是相当多的。3000多名研究员,主持着近千个项目,要是一个项目批1000万,岂不是每年要花上百亿元?
碳纤维在中国一向是由石化和煤炭研究所来搞的,包括神华集团和曾经的煤炭部下属的无数个煤矿在内,怕有几十个研究所有专项研究,而这些研究所的经费,能突破百万就算不错了。相比之下,大华实验室的经费虽多,但主业仍旧是石油勘探,开采和石油化工。碳纤维只属于最后一类中的边缘项目,1000万这么大笔的投入,绝对是超级别的。
然而,苏城却是清楚碳纤维的未来,这是不逊于一个大型石化基地的超级项目,而且潜力惊人。对比而言,1000万就显的太渺小了。
“给你。”苏城根本是一个磕绊都不打的道:“我再给你加1000万,允许你成立一个碳纤维研究所,级别和其他研究所一样,现在就可以开始招人了。”
这下轮到王赟惊呆了:“一个单独的研究所?和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样?”
“没错,和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样,如果有成果的话,再议定经费。”就潜力而言,碳纤维是不逊色于海洋石油开发的。后者的发展,还少不了前者的参与。
面对一个几千亿的大市场,苏城给钱给的是痛快无比。
要不是他有一个大华实验室,其他人就是想付钱得到碳纤维的技术,也是没有门路可寻。
黎涣祥终于认识到了苏城对碳纤维的重视,趁机道:“这可不能算在大华实验室的总经费里面。”
“不算可以。”苏城转向王赟,道:“你们得让碳纤维研究所像海洋石油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