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
但苏振国的决定,既然占住着道理,苏东元就断然没有阻止的能力。往根子里说,苏城到底是他的血脉,换成其他堂兄弟的子嗣,隔的不是更远了。
苏东元和苏刑父子各想各的,直到前方的码头出现。
“苏书记。”许秘书没有跟着车去,就等在了现场。
“老爷子来了?”
“来了。”
“哪里?”
“在中间说话呢。”许秘书说的不清不楚,是因为苏振国说话的人是苏城。他给苏东元当了好些年秘书,对苏家的情况也是门清。
苏东元“唔”的一声,显然意识到了情况。
苏刑不爽的问道:“今天是为了什么?”
他环视一周,附近全是记者,不光有国内的记者,还有国外的记者,说是云集也不为过。
一个小小的船厂,用得着这样捧着吗?
苏刑甚至想,这会不会是老爷子的力捧策略?
许秘书对苏刑也算熟悉,对他的小心思猜的明白,勉强道:“听说,今天有3艘船同时命名。”
“那又怎么样?”苏刑不理解的转头过来。
“是3艘4万吨以上的轮船,大概是比较少见吧。”许秘书其实特意问过,同时给3艘船命名,何止是比较少见,实在是没有过的事。
在平地造船法以前,任何一艘万吨巨轮,都是在昂贵的船坞中诞生的。一艘船厂假如有一个船坞,那船舶装配的时间就只有365天,有三个船坞,船舶装配的总时间也不过1095天。
一个船厂能生产多少船舶,最终的决定者就是船坞。
无论是早期的分段造船法,现在的总段造船法,都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船舶在船坞中的时间,而将更多的制造工作,移到船坞以外去做。
因为船坞,就是造船过程中的最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