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的苏城恍若不觉,只微微偏过脸,避过刺眼的闪光灯,心想:哈利伯顿的人脉还挺不错,竟请来了这么多的记者。
他以为,左边和右边的记者数量是一样多的。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对记者们来说,坐在左侧老头们虽然掌管着数千亿的资金与数十万职工命运,但也不过是几个靠着卖石油资源上位的老官僚罢了。
只有右侧代表大华实业的苏城,虽然弱小而年轻,却有着欣欣向荣的朝气与蓬勃向上的能力,正是读者们希望看到的中国企业家形象。
几乎所有的中央和地方媒体,都涌到了右边,用闪光灯袭击苏城。
留在左侧的记者们,多是石油石化系统内的媒体人,无可奈何的充着数。
由于闪光灯的数量太少,台上左侧的几个人,都能看清两边的对比。他们暗暗无奈的,也有些吃惊于苏城的人气。薄荣作为快要退休的书记,反而能云淡风轻的面对这年轻人的崛起,代表石油部出面的穆司长却像是便秘一样皱着脸,暗忖:今日一过,苏城在石油系统内就人尽皆知了,万一压不住他,这小子反噬起来,怕也厉害,这可是个麻烦事。
下方观礼的人就更惊讶了。
连大庆这样的老牌企业,都只能做哈利伯顿的采购方。大华实业竟然做了哈利伯顿的供货方,那岂不是说,中国的石油化工企业,没有一个赶得上大华实业的?
如果是业内人士,大约不会得到如此荒谬的结论。可在石油系统之外的先生们眼里,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中国油企从哈利伯顿买东西,哈利伯顿从大华实业买东西,中国油企就是哈利伯顿的下游厂商,而大华实业却是哈利伯顿的上游厂商……这种想法可以说是非常的片面。然而,很多人是不追求全面结论的。
尤其是记者,以耸人听闻为能事,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底版,哪里不懂得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