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南窑笔记》也称之为“吹青釉”。
宣德洒蓝釉器传世品仅见钵类,装饰有刻划云龙纹。清康熙时期的洒蓝釉瓷较为多见,为高温色釉。造型丰富多样,有盘、碗、笔筒、槌瓶、罐等,釉面光润,洒点均匀,装饰手法多样,有洒蓝地釉下或釉上彩绘、洒蓝地白花、洒蓝地描金等。
吴迪手上这件瓶子胎薄坚细,釉质深沉素雅,金彩雍容华贵,给人以富丽堂皇的感觉,花纹繁密,但布局井然有序,竟似是康熙朝的典型器物。
他又看了看了圈足内的青花标识,一言不发的将棒槌瓶放下,凑过去打量另外一件高高的天蓝色瓶子。这件更不得了,居然是一件钧窑镂空座瓶!
瓶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瓶形,下为镂空瓶座,上下之间没有接缝,显然是烧制时就是连为一体的。
吴迪仔细的打量着这个少见的造型,只见瓶子瓶口外敞,长颈,螭形双耳,瓶腹浑圆,四面各有一铺首衔环。瓶体通施天蓝釉,釉层较厚,釉色不匀,部分流于底部,正是标准的“流釉”现象。而且釉面有多处紫红斑,看上去斑驳陆离,不是很美观。不过他知道,那是釉料中的铜在烧制时还原所致,恰恰是证明其身份的重要标志。
这件镂空座瓶高近60厘米、口径、底径均为18厘米左右,从釉面、胎质、器型等特征来看,应该是元代的钧窑瓷器。
元代钧窑釉色以青蓝为基调而多变化,但是成品釉层较厚,呈“乳浊现象”,不像其他青瓷那样有透明感。在艺术风格上,雄浑大气,常有形体很大的作品出现。这一切的特征,这个瓶子都很符合。
“阿迪,这一件好像没有那一件好看。”
孟瑶看到吴迪在专心看藏品,其他人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觉得屋内气氛有点凝重,忍不住出声发表意见。
“呵呵,确实,这件镂空座瓶在工艺方面比较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