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军的意味。
……………
辽东战局在胶着了数月之后,突然发生了急剧地变化,这大大地出乎了清廷的意料。
当然,从席卷大半个中国到步步败退,出乎意料的事情多了。但这一次,清廷终于意识到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新兴的政权,一个有怎样筹措能力的政府,一个狠绝到底的帝王。
本来,按照清廷的估计,明军在光复北地之后,至少在一年之内不会有大规模战略攻势的可能。因为凋弊的北方是个沉重的负担,满清之所以放弃,也是看清楚了,北方不比南方,握在手中要么拖垮财政,要么遍地都是因饥困而暴动百姓,成为巨大的火药桶。
所以,满清劫掠一番后撤出关内,把这个负担扔给明廷。而背上这个负担后,除非明廷不顾百姓死活,否则便要耗费钱粮安置赈济,也就没有了出关作战的物资保障。
而一年时间,满清认为应该足够调整、休养,理顺内部,并且重新稳固与蒙古诸部的联盟。然后呢,一切就又回到了几十年前,与明军再开始反复争夺就是了。劣势是肯定的,但辽东的气候环境,也不失为一个有利的因素。
但满清显然大大低估了朱永兴的能力,低估了现在的明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估了被调动起来的百姓的积极性。
北地百姓固然还穷困,但已经不在饿死的边缘徘徊。而明廷通过各种措施,甚至发动灭国之战,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拥有了发动战略进攻的钱粮。满清呢,只不过熬过了一个冬天,垦荒耕种还未完全开始,便被迫动员起大部分青壮,与明军进行一场他们极不希望进行的消耗战。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