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应共同抵抗攻击。
苏伊士运河的挖掘工作进展的并不顺利,这个时代进行这样的工程,难度确实很大。尽管大明政府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力量,并且在埃及招募了十万民工,工程的进度也只能算一般。如果一切不会发生变故,二十年内修通运河是可以期待的事情。
尽管大明帝国在非洲的驻军显得相当的克制,避免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是事务的发展,往往不会以人的意愿为转移。意识到这条运河开通之后的危机,法兰西的路易十四首先做出反应,派大臣加快了与英国的联系。同时不断加强其在北非的军事实力,并且帮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钢铁生产和军工生产,无偿转让了燧发枪的技术。
在国内路易十四多次增加了大明商品的税收,其中的重点就是棉布,目的在于保护国内的工商业。张广德多次派人前往欧洲交涉未果,法国方面寸步不让,其他欧洲国家有样学样,导致大明生产的棉布在欧洲市场逐渐的萎缩。棉布仅仅是一个开始,自棉布之后,欧洲国家针对性的就大明帝国的工业品销售增加税收,除掉欧洲无法生产的茶叶丝绸瓷器这三种产品之外,对其他的产品都增加了巨额税收。
大明政府派张广德作为特使,前往欧洲与各国进行磋商,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做出了任何让步。在西班牙,张广德受到了严重的冷遇。因为欧洲国家的商业举动,大明帝国的轻工业生产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以纺织为龙头的诸多企业,纷纷裁员,降低产量。
国内针对这一现象,报纸反复的报道,寄望于政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内阁在民间一片叫嚣声浪中,首先做出的反应是通过媒体,向全国宣传,这是欧洲针对大明的阴谋。转移矛盾的手段效果很好,民间对欧洲国家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次,对欧洲国家的举动,大明帝国内阁宣布增加海军预算一千万元,用于制造更多的新式战舰。最后又宣布,加快向美洲移民的速度